前几天,有网友给我留言,原因是看我写过好几次乌敏岛,她来新加坡旅游时,抽出半天功夫跑去小岛玩,结果风景非常一般,蚊子奇多,被咬得腿粗了一圈后,悻悻而归。
看到那条留言时,新加坡正下着倾盆大雨,我心中竟然默默祈祷了一会:不会有人看了我的观鸟游记,现在在岛上做落汤鸡吧?那这人一定一边淋雨一边骂我,该死的毛利,竟然推荐这种破地方。
说起来,每当想起乌敏岛,我脑海中会轮番播放几个场景。一个场景是小陈在徒步道上打开一罐可乐,一只猴子几乎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。他非说,这只是巧合。没过多久,猴子呲着嘴抢了可乐,牛肉,小陈推着坐在推车上的妹妹,落荒而逃。
另一个场景,是我和艾文走在树林中,我俩一路吵着架,因为天气又热又闷,水和食物都没带够,湿地里那两台售货机只收小额现金。他嫌我说话太大声,吵走了鸟,我嫌他说话没礼貌,不想一块组队了。那次我们花了两三个小时寻找犀鸟,一无所获。没想到临走时,在码头的另一侧,看到几只犀鸟近距离飞过,栖息在附近的树枝上,太近了,几乎都能抓到。
展开剩余76%当然,犀鸟没什么稀奇的,城里也有。并且公允地说,岛上景色确实一般,完全比不过那些以椰林树影水清沙幼闻名的海岛。
乌敏岛对我来说,有点像军训夏令营,每一次都是又累又苦又晒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每隔一段时间,都会想着,不如去岛上看看吧,说不定能碰到什么新的鸟?
假如在旅行里加入观鸟行程,其实就有点像寻宝游戏,出发前你不知道能不能找到,运气好看到的时候,心中真像放了烟花一样,哇,太好了。
这几年这种事经常发生,我常在文章里写下旅行地点的种种美妙之处。隔段时间,忽然碰到个人,带着一种很无奈的表情说:上次看了你的推荐,去了哪里哪里,唉……
我猜是这样的,我的读者其实跟我一样,表面看着正儿八经,内心都有点文艺浪漫情怀。这种情怀的本质是,不是太在乎性价比,也不是太在乎舒适度。我们要的是那种气氛,故事感,浪荡天涯的情怀。
比如说吧乐蒙网,有一次去富士山住虹夕诺雅,这是家日本豪华度假村。那是我生二胎之前了,虽然是豪华度假村,但是房间窄小,甚至有点像宿舍。进去发现三个单人床的房间,还挂着三个专门用来放登山包的挂钩,营造出一种住在富士山脚下,第二天就要出发去登顶的幻觉。
更别提第二天一大早,整个富士山景忽然映入眼帘,在阳台吃着早餐,看着这样的景色,我觉得太值得了。
后来有朋友去,回来无比感慨说,你知道吗,我老公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钱,住得跟如家酒店差不多……
主要原因还是期待得太多,有了太多想象,真到落地的时刻,难免这不满意那不满意。
所以旅行前,我常常不做任何攻略,避免引发想象。
去年一个人去槟城闲逛,去之前没做任何攻略,到了之后发现这个南洋小城很有意思。如果按照度假的观念看,这地方没啥值得去的。最好的东城酒店甚至还流传着鬼故事,而且你说那片小城,也不过就是一些旧骑楼而已,这对中国人来说,再熟悉不过。
但从旅行的角度,听到鬼故事甚至令人兴奋。去之前我定了间普通酒店,去之后后悔不迭,应该去有鬼故事那家经历一番,正如村上春树所说,旅行如果顺利,那就不能称之为旅行。
太过顺利的旅行,主要是没什么记忆点,像早年去海岛度假,除了吃吃喝喝泡泡游泳池外,想不起值得一提的事。
相反,某些没有期待只想潦草一游的地方,反而很有趣味。
如今想起槟城,我便想起某个下午,误入孙中山槟城纪念馆,在里面看了许久,当年他们坐的凳子,做饭用的厨具,淘米篮子,房子中间天井里养的植物。说起来,我特别喜欢参观名人故居,每次进去都感觉自己穿越了一番。
暑假去洛阳,在香山寺里有一栋民国别墅,以前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住过一趟。这房子我也逛得津津有味,除了卧室几乎每个房间都布置得像个会议室,一整套沙发加白布茶几,给人感觉老蒋除了睡觉外,所有时间都忙着在开会。
不过我这种兴味,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。我对名人故居,墓园,都很感兴趣。可如果真的有人去了,恐怕又觉得,不就几条破板凳,几只沙发吗?有什么好看的?
旅行这件事,甲之蜜糖乙之砒霜。
一个人喜欢的地方,很可能是另一个人讨厌的地方。甚至很多人讨厌旅行,因为旅行意味着所有不确定性。
幸好目前为止,我依然很喜欢各种潜伏在旅途中的不确定。
哇,这里竟然是这样?!
这种感觉一旦出现,立刻觉得这是一趟心满意足的旅行。
我的新书《生女有所归》已上线
成为母亲,曾经是一个必选项,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。
本书采取双女主模式,两个性格迥异、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,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,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,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毛利,作家,电视剧《小夫妻》原著作者乐蒙网,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,代表作《生女有所归》《全职爸爸》《结婚练习生》等(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)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